积极有为,有所敬畏,敢于担当,严于律己,党员干部才能永葆公仆本色,才能不给不正之风、腐败之风留出口。但时下也有两类现象值得警惕:一种是在干部能上能下的新形势下“水土不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另一种则相反,在从严治党要求下仍然无所畏惧,胆大妄为,目无法纪、行无底线。显然,无论畏而不为还是胆大妄为,都是与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正确地处理有为有畏辩证关系,才能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忠诚干净担当,奋发有为。
立足岗位,勇毅担当。在高压反腐的态势下,一些党员干部表面上“不敢腐”了,但出现了“为官不为”的问题,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本应履行的职责丢在一旁,只愿“岁月静好”。当不作为的“太平官”,表面上看是消极怠工,其实就是以“畏”之名替“不为”之实找借口。为官者,有为才有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为官者,要敢为人先,勇于突破陈规定势,善于开拓进取;要敢于亮剑,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常管长严,争做推动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实干家。
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强调要有为,绝不是说可以乱为。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畏则不放肆而德以成。做官做事做人,有畏才能谦虚谨慎,有畏才能知耻后勇,有畏才能奋发有为,有畏才能适时修正自己言行,不偏离服务于党和人民的正确航线。今天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慢慢的变多,稍有不慎就会思想错位,行为出轨。轻者,蒙人生污迹之羞;重者,遭身败名裂之辱。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要心装一个畏字:畏工作不力,有负人民的重托;畏信念不坚,在众多的诱惑面前失足落水。只有这样才可以实际做到一心为民,实现自身的价值,做有为之人。
“为”与“畏”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从根本上说,为官者有“为”必然有“畏”,有“畏”才能有“为”。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的当下,党员干部敢担当、乐担当、善担当,慎独慎初慎微慎欲,才能主动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住立得稳,锐意进取,奋勇前行。(张丽末)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