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个冬季,北京的天更蓝了。本年1月,北京迎来了自2013年以来首个秋冬季无重污染日的月份,全月空气质量指数“优秀”天数份额达80.6%,一度赶超珠三角区域。
曾几许时,频发的雾霾气候让pm2.5指数从科学研讨范畴逐步步入群众视界。人类活动对pm2.5指数影响到底有多大?华北区域“原生态”空气质量终究几许?快跟从《经济日报》记者一同去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瞧一瞧吧。
所谓“本底”,望文生义,指在未遭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条件下大气各成分的天然含量。因而,大气本底观测站一般挑选在远离人类活动和污染源的区域落脚,以最大极限“复原”大气的本来面目。
据京津冀环境气候中心副主任权维俊介绍,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坐落于北京市密云区上甸子村,海拔高度293.3米,距北京市区约150公里,处于京津冀经济圈中心方位又能远离城市中心,周边无天然和人为污染源。作为我国仅有的6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上甸子站从1958年开端做地上气候观测,是监测华北区域及京津冀区域大气本底成分的重要站点,也为全国和全球供给了许多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有用运用于气候事务、科研和决议计划服务。
要知道,大气成分观测与人们的出产、日子休戚相关,它既遭到人的要素的影响,也保留着最天然的“本性”。权维俊和记者说,本底成分正是来源于对气候、气候、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颗粒物和微量气体观测,如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反响性气体等,虽然它们加起来占大气总体积的份额还不到1%,但这些观测要素在应对气侯改变、生态文明建造和大气科学研讨等方面都将发挥出重要作用。
在上甸子站北边的山坡上,矗立着一座82米高的铁塔,上面左右两头对称伸出10多个探头,分别从80米和18米处实时收集空气,并从下端管道将收集到的空气样本传输至相应监测仪器;再看站内试验室里,数十台精密仪器正有条有理的作业丈量,记录下包括《京都议定书》中所有6大类触及的60多种观测要素。
依据上甸子站长达60年的气候观测数据剖析标明,上甸子区域在变温暖“变干”,一起大气的水平运动趋于稳定;近10年上甸子区域的PM2.5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有显着下降趋势,二氧化氮下降趋势不显着,而臭氧却呈添加趋势;此外,近10年上甸子区域的温室气体浓度还在添加。这一些数据均可直观的捕捉到华北区域大气成分改变的蛛丝马迹。
“经过长时刻监测出相对纯洁、远离人类活动影响的大气成分数据,与北京城区的大气监测点数据来进行比照剖析后,可以有用得出华北区域特别是京津冀区域因人类活动而导致大气成分本底浓度改变的相关定论。”我国气候科学研讨院大气成分研讨所副所长徐晓斌以为,从2005年前后开端,不论是华北大气本底仍是北京城区的PM2.5浓度呈清楚明了地下降趋势,这恰恰体现出近几年大气污染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成效。
现在,上甸子站每日为环境气候预报员供给实时颗粒物和反响性气体浓度观测数据,辅佐预报员进行环境气候预报;利用上甸子观测数据共宣布学术论文127篇,所编撰的《我国温室气体公报》《酸雨观测年报》在应对气候均匀状况随时刻的改变和大气环境评价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力;一起编撰的《我国卤代温室气体减排成效显著,树立我国温室气体监测剖析体系十分重要》《环首都圈雾霾成因剖析及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主张》《北京市2017年PM2.5操控方针的剖析陈述》等多份决议计划服务陈述,已为华北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作业指点迷津。
“大气本底监测站除了可以调查大气成分改变趋势,还能在实践中查验环保部门展开的污染防控办法和战略是否有用,成为生态文明建造的‘指示剂’和‘前瞻器’。”中心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林伟立表明,之所以长时刻从事大气本底成分监测作业,便是想从长效机制上研讨处理大气污染问题,期望可以经过对大气成分科学归纳的准确监测,服务气候部门决议计划,为这场管理大气污染的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