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华体会全站app官网: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将实施新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计划,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吉林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吉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吉林工业未来5年发展的绚丽图景,让2700万吉林人民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着力破解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性矛盾,组织实施国企改革攻坚,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胜利实现了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使老工业基地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2010年,全省GDP达到8577亿元,比5年前提高近2.4倍,年均增速14.8%,提高4.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02.4亿元,提高近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现15411元和6237元,分别提高近1.8倍和1.9倍。

  “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将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步伐,通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全面增强产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全方面实施优势产业跃升计划,打造三大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向高端、精品、集群配套、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再造支柱产业新优势。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以一汽为核心,构建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和服务体系,提升整车制造能力。加快建设长春、吉林汽车产业园区,到2015年,全省整车产能达到4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0万辆,专用车产量达到20万辆,汽车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积极打造大型零部件公司集团,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以上。

  打造国内重要的大型石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油气、炼油、乙烯产能,到2015年,全省石化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炼油能力和油品质量,全力发展页岩油,深度开发乙烯及下游产品。建设全国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基地。突出发展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等高端产品。全力发展生物化工,适度发展新型煤化工。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逐步的提升产品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到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1200亿元。要强化粮深加工,全力发展水稻、大豆、杂粮杂豆加工产业,积极开发终端产品,培育创立“吉林品牌”。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四大传统产业。

  建设千万吨级精品钢、特种冶金炉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全省冶金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大力开发汽车、轨道客车、农机等制造业用钢,提高地方配套率。冶金炉料工业,全力发展高纯度、高复合特种铁合金产品和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产品,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大对铜、钨、钼、镍、镁、钴、金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形成产业规模,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应用比重,推动产业升级,到2015年,全省建材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重点发展水泥、玻璃、新型节能墙体材料、花岗岩深加工、陶瓷产业等。

  加快发展轨道客车、风电设备、起重设备、汽车专用设备等,努力培育一批集工程设计、产品研究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规模的公司集团和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品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格局。

  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全省轻纺工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轻工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特色纺织、精品纺织,实现产能升级产品优化。同时,积极谋划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新型纺织产业。

  围绕优势矿产资源和长白山独特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两大特色资源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产出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在优势矿产资源方面,合理开发镍、钼、镁、石墨、球粘土和硅藻土等矿产资源,优化采选技术,培育大型公司集团。大力开发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态环保材料和高端产品,加快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优势。

  在独特生态资源方面,推进人参、矿泉水、梅花鹿、林蛙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坚持特色化,推进产业化,实现规模化。全力培育“长白山人参”品牌,打造千亿元产业,2015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建设中国优质矿泉水产业基地。加快梅花鹿良种繁育,开发鹿系列新产品。加快建设林蛙良种繁育基地,深度开发功能食品等。

  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计划,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和培育八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努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

  医药产业加速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素等生物技术药物及艾滋病疫苗等一批新品种研制及产业化进程,抢占生物医药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实施中药产业推进工程,积极地推进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和新品种产业化,加快发展化学药物及诊断试剂和现代医疗器械,形成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生物化工产业进一步推进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系列新产品规模生产;加大化工醇下游产品研究开发力度,加快聚酯产业化;大力推进非粮原料替代,重点开发秸秆制糖、秸秆化工醇、秸秆丁醇等非粮生物化工技术,加快中试和产业化。

  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突破汽车电子、光电子、电力电子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重点包括车载电子科技类产品、车身控制管理系统、动力控制系统、半导体发光器件、激光产品、光电仪器与设备和国防光电子、LED高端显示和专用照明产品等研发和产业化。

  新材料产业围绕有机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快成果转化,加强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国家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积极促进风电、生物质能、光伏、核电设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新能源装备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构建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制造体系,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抓好长春“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加快新能源汽车设施建设。

  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以轨道客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提升新型城轨核心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积极发展轨道客车配套产业,建设国际一流轨道客车生产基地。推进农机、换热器、起重设备等产业集群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在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等领域推广应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制造关键共性研发技术和产业化示范,提高城市建筑废弃物、粉煤灰、汽车零部件等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