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爱游戏官方入口官方网站!

新闻中心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绿色发展的四个特质
编辑 :

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 

时间 : 2023-10-11 10:18:14 浏览量 : 81 次

  绿色发展既是当今世界主要的发展潮流,也是指导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理念。自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决的态度、强有力的举措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深入改善民生,取得重大成果和根本实效。继续引领、推进和实施绿色发展,要求我们在进一步深入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上下功夫,使绿色发展体现出更加鲜明的绿色性、共生性、精细性和长远性。

  绿色性。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体现自然价值的颜色。绿色发展的核心,就是凸显绿色性,通过保障自然价值的实现,最终保障人民权益和根本利益的实现。习对自然的价值很看重,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指出,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到推行“绿色浙江”的全省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的全面部署和启动,习成为当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的倡导者和引路人,“绿色”也已成为当下中国深入人心的颜色。人民群众期待早日走出发展的瓶颈,主动作为、积极作为,重返蓝天白云、溪水两岸、鸟语花香的状态,使城市充满绿意,使乡村更具田园风味,使绿色性成为发展的根本属性。

  共生性。马克思曾经指出,自有人出现以来的历史都是“人化自然”的历史。自然,不仅有其自在性,同时也有其深刻的人化性特征,人与自然之间必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生”状态之中。关于这一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以往的发展当中,囿于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限制,我们曾经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支付了发展过程中沉重的环境代价,如高浓度的雾霾、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等,人居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同时,囿于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限制,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宰制自然、透支自然的情况,最终遭到自然的惩戒和报复。重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我们一定要走科技内涵式、人文关怀式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高质量的发展,以最低的环境支出和耗费,实现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和谐。

  精细性。精细性是绿色发展的内在应有之义,大多数表现发展的层级和品质。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是不是达到精细化程度,是不是达到绿色发展水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一是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只有当生产实现了高科技的支撑和带动,达到信息化、清洁化、无害化的发展水平,实现低污染、零排放和全封闭,绿色发展才是有根基的,才能有望实现。在这一点上,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的有效调整之上,必须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基础和灵魂。二是高水平的生态治理。无论就大的方面来讲,包括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河湖与水域的治理、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和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制度的建立、生态立法的推进等等,还是就小的方面来讲,包括河(湖)长制的施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普及、相关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含对非法食用和买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遛犬行为等的规范)的实施等等,能否在制度与规则的层面上对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逐渐增强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步降低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外部性,是我们大有文章可做的地方。在这一点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关键在规则,核心在治理。三是人文情怀的养成。绿色发展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到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身上。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和个体都形成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尽力多去除一些思想的功利性、短视性,尽量多减少一些行为的破坏性、随意性,有效提升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素养,绿色发展的精细性、品质性才会具备生态伦理的根基,才不会成为空话。在这一点上,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长远性。绿色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是虑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对绿色发展的长远性,习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他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理解这一思路?能够正常的看到,首先,这是一种生态优先的思路,强调敬畏和保护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思维方法,改变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方式和做法,停止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敬畏、爱护和保护自然。其次,这是一种新经济的思路,是站在现代生产方式的视角重新看待和审视自然。按照这一视角,绿水青山就不仅是物质财富,同时也是经济财富,包含着潜质巨大的绿色生产力,价值无限丰富。再次,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强调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在事关中华民族山川血脉延续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态安全问题上,我们要算大账、算综合账和长远账。一定要通过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绿色发展既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也是我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必须作出的发展选择。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我们进一步领会自然价值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我们,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必须持续发力,笃定前行。(林艳梅)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大家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化的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化的经济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精准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逐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体系、传统产业与新兴起的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所有的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稳步的增长和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